關注睡眠 你需要了解這些事

2019年4月16日

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。下面給大家聊聊睡眠不足有哪些危害?優(yōu)質睡眠有哪些特點?我們該如何克服睡眠障礙?

睡不足睡得多均有風險

研究表明,睡眠及睡眠障礙與心腦血管、糖尿病、呼吸等多種慢性疾病有關。專家指出,睡眠不足,輕者會影響人的注意力、判斷力,重者會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險,如心臟病、高血壓、抑郁癥等,甚至會增加死亡的風險。

近年來,我國精神類疾病發(fā)病率持續(xù)增高,缺乏睡眠是“幫兇”之一。專家表示,長期睡眠不足與精神疾病有關些情況下,兩者甚至互為因果即睡眠不足引發(fā)精神障礙,精神障礙又會讓人睡不著、睡不好,從而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長期睡眠不足,可能引起抑郁癥、焦慮癥等疾病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長期睡眠不足的人群,患抑郁癥、焦慮癥等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.4倍。

睡不足有隱患,睡得多也不是好事。專家指出,醫(yī)學上有一種以睡眼過多為主要特征的病癥,即嗜睡癥;颊邥环謭龊系爻霈F(xiàn)困乏思睡癥狀,白天眠過多或睡眠后達到完全覺醒狀態(tài)的時間延長。過多的睡眠會降低工作、生活質量,還會有認知功能方面的退化,如近事記憶減退、思維能力下降、學習新事物能力下降,這些都是軀體疾病的表現(xiàn)。

時長質量雙重有保障

既然長期睡眠不足、睡眠過度都會存在諸多隱患,那么,我們每天究竟應該睡多長時間呢?

專家指出,成年人每天需要7-8個小時的睡眠,但個體的身體狀況和年齡跨度不同,各自的睡眠時間也會存在差異。

時長質量雙重保障才是好睡眠。有些身體狀況良好的青壯年即使每天睡5-6個小時,也會滿足其正常的生活需求,不會在白天出現(xiàn)乏力、精神不濟思維不敏等缺覺信號。但是,時長僅僅是衡量睡眠質量的其中一個指標。睡覺不僅要睡得飽,還要睡得香。如果睡覺時總是輾轉反側,或者睡覺輕,即便時長達標,機體還是未獲得充足的休息和調整效果。

優(yōu)質的睡眠體現(xiàn)在多個方面,如入睡較快,能在10-30分鐘入睡;睡眠過程中不易醒,或者偶爾醒來,又能快速入睡;夜間夢少或夢醒后很快忘記;睡醒后頭腦清醒,情緒良好,精力充沛。

專家指出,要養(yǎng)成規(guī)律的作息習慣,培養(yǎng)良好的睡眠節(jié)律。睡眠是人體種規(guī)律性的自我保護機制,也是人與大自然晝夜交替規(guī)律的體現(xiàn)。全球公認健康的作息時間規(guī)律為:7點起床,8點之前吃早餐,12點進午餐,13點建議午睡一小時,19點是一天中適宜運動的時間,22點30分上床睡覺。

專家提醒,偶爾熬夜,可采用補覺、休息、睡醒后適度運動、盡快恢復到正常睡眠時間等方式補救。應避免熬夜,尤其是在玩游戲、看視頻等娛樂活動方面不自制的“夜貓子”,更應改變長期熬夜的惡習。

熬夜對皮膚損害也很大。熬夜時會過度分泌腎上腺素等興奮激素,干擾皮膚正常的新陳代謝,會引起痤瘡、色澤暗沉、黑眼圈等癥狀。良好的睡眠是最好的養(yǎng)顏護膚品。除了規(guī)律作息外,睡前不飽餐、不飲濃茶、咖啡等良好習慣也有助于快速入眠。建議睡前洗熱水澡、泡腳,或者聽舒緩的音樂,這些均能提高睡眠質量。

專家提醒,睡眠不足可導致脾氣暴躁、心臟疾病、糖尿病等25種疾病的風險。成年人每晚應該睡7小時,但很多人達不到這個標準。對于睡眠不足者,多睡一小時能讓身體和大腦得到更好的休息。

睡眠達標好處多

保護心臟。睡眠不足和過度睡眠都對心臟有害。這可能是因為睡眠會影響諸如葡萄糖代謝、血壓和炎癥等生理過程,這些都會對心血管疾病的發(fā)病產(chǎn)生影響。

降低患糖尿病風險。即使是健康的年輕人,只要一夜睡眠不到6小時,就會影響新陳代謝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與Ⅱ型糖尿病的發(fā)病率有關,這種情況下,身體會生成過多的胰島素,但不能用來分解血液中的葡萄糖。

保持身材苗條。運動和均衡的飲食對于保持健康、苗條的身材是必不可少的,但晚上休息得好有助于保持體重穩(wěn)定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與每晚睡眠7小時的同齡人相比,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肥胖風險提高15%。

不易患抑郁癥。研究表明,失眠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是正常人的10倍,而且更容易自殺;加凶枞运吆粑鼤和5娜,可能患上抑郁癥。

增強免疫力。睡眠質量差會對免疫力造成負面影響,更易患感冒、感染等疾病。熟睡時,免疫系統(tǒng)通常會釋放出細胞活素。然而,在經(jīng)過許多不眠之夜后,身體生成的具有抗感染能力的細胞活素、抗體和細胞的數(shù)量會減少。

降低癡呆風險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快速眼動睡眠階段質量差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更高。這一周期是睡眠質量最佳的時候,大腦恢復活力的效率更高。

來源(義祥人力) 作者()

蘭州義祥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(sunshinecoastconferences.com)